光明日报客户端
刘一达
【资料图】
一
人生在世有许多须知,所谓须知,就是人活着必须要知道的事儿,就像天儿冷了需要多穿衣服,肚子饿了需要吃饭,口渴了需要喝水一样,这都是人活着的基本常识。
把称呼列为人生须知,是不是说得有点儿大了?大?这得分怎么看这个问题。
人活着,总得跟人说话吧,但是没有称呼,您就没法跟人说话,比如“您过来!”“您把这个东西拿走。”没有称呼,人们知道您让谁过来?您让谁把东西拿走啊?
您看,称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重要不重要?
二
称呼,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“叫人儿”。当父母的都知道,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就是从小让他懂得会叫人儿。
叫人儿,谁还不会?的确,说起来,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话题,甚至可以说是不算个问题的话题。比如自己的爸爸妈妈、哥哥姐姐,谁不会叫呢?
但是,再进一步问您:您堂妹的丈夫的父亲,您应该怎么称呼?您单位领导的夫人比您小十多岁,您怎么称呼?稍微一拐弯儿,您可能就一下儿蒙圈,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。
是呀,人生在世,不可能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,要有很多亲戚朋友,要有一些社会关系,自然,您在跟这些亲朋好友来往,在社会上的交际当中,要用到各种称呼。
这些称呼用对了,自然人家会对您有好感,觉得您为人处世得体,您想办什么事儿,也会给您亮绿灯。假如这些称呼用错了,您不但容易把事儿办砸,而且还会得罪人。
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事例:“老拙”是个谦称,一般用来自称。有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主持一个活动,他不知道“老拙”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,在请一位老领导上台讲话时说:“下面请老拙张主任讲话。”一句话惹得满堂哄笑,也让那位已退休的张主任脸上挂不住了。
您瞧,这位年轻主持人在称呼上犯了两个错误:一是把谦称当成敬称,换句话说,不能把老先生叫“老拙”;另一个错误是,称张先生为主任。虽然这位张先生在退休前是主任,但他已经退休了,不再是主任了。不是主任了,您再叫他主任,是不是犯了忌?他本人也会觉得别扭呀。
由此可见,称呼是需要学习的,尤其是年轻人,要知道称呼是有许多规矩的。乱叫称呼,就容易闹笑话,关键是会得罪人。
三
说到这儿,您也许会问:说了半天称呼的重要,到底什么是称呼呢?
所谓称呼,说得文一点儿,就是因亲属或其他关系,以本人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称谓。
称呼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是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称呼,也可以叫亲属称呼;另一类是亲属以外的,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呼,也可以叫社交称呼。
亲属称呼就是以本人为轴心,确定的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称谓,分为直系和旁系、血亲和姻亲、长辈与晚辈、年长与年幼、男性与女性、近亲与远亲等。
这些称呼都有严格的规范,比如母亲的弟弟叫舅舅,不能叫叔叔;叔叔的夫人叫婶婶,不能叫姑姑。
社交称呼是指亲属以外的,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,一般是俗称,比如老师、同志、哥儿们等。
社交称呼包括职场称呼,职场称呼是以职务、职称为主的,比如局长、主任、经理、总工等,称呼他的地位身份名称,是表示对他的尊重,这是职场的称呼规矩。
四
中国人的称呼不但是有规范的,也是有规矩的,而且规矩非常多。
老北京人跟生人见了面,有时会客气地问对方:“您怎么称呼?”这儿的称呼是指姓名,而不是职务或职称,相当于“您贵姓”。
如果我问:“这么问话有错儿吗?”您肯定会说:“没错儿。”是的,一点儿都没错儿。
但是这种问话如果是晚辈对长辈,或者下级对上级,就有问题了,或者说欠礼了。
因为按中国人称呼的规矩,晚辈是不能直接问长辈名字的,当然也不能直呼其名,下级对上级也如此。
通常对长辈和上级领导直呼其名,有两种情况,一是轻蔑,二是厌恶。这些规矩如果您不懂,那不就失礼得罪人了吗?
所以,您不但要知道怎么称呼人,还要明白称呼人的规矩。
五
称呼,看着简单,其实里头学问挺深的,可以说中国人的称呼也是文化。
您也许会说,称呼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,约定俗成的吗,怎么称呼还有文化?
是的,正因为许多称呼是从古代传下来的,这里面才蕴含着很深的文化。文化是需要研究的,称呼也是这样,如果您不去研究,就会觉得称呼的事儿很简单,但假如您去深究,就会发现许多人们常说的称呼,您是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
比如男人结了婚,女方会称呼男方“丈夫”。为什么要叫“丈夫”呢?夫人的父亲要叫岳父,岳父又被称为“泰山”,为什么叫“泰山”,不叫华山或黄山?宋朝人对男人称呼“官人”,这是为什么?怎么“朕”就成了古代皇帝的自称?还有,怎么“王老五”成了单身男子的称呼?
跟您提的这些问题,您能一下回答上来吗?估计您得皱皱眉头,拍几下脑门儿。
所以说,称呼里头有文化,称呼也是一门学问。了解中国人的称呼,实际也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六
我是写小说的,怎么研究起称呼文化来了?聊到这儿,得从几年前我写《中国人的规矩》说起。
在搜集和整理中国人的老规矩的过程中,我发觉有些规矩跟称呼有关,比如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,有些人可以只叫名,不用称呼姓等。为了弄清这些问题,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称呼的领域。
进入这个领域之后,我才发觉中国人的称呼博大精深,不但跟历史人文有关系,而且直接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。
同样是祖母,古代人跟现代人的叫法不一样,而且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在祖母这个称呼上也有很大区别。
再进一步研究,我发现同样的称呼在不同语境下也有很大区别,只是一直以来没有被人们所重视。
比如古代的“皇帝”有多种称呼,民间老百姓称呼他是“皇上”,写到书面上是“皇帝”“天子”,大臣们则称呼他“万岁爷”,他称自己是“朕”。您看电视剧里,皇帝跟谁说话都是“朕如何”“朕怎么样”。
其实,皇帝也是人,他在上朝理政时称呼自己是“朕”,回到后宫,面对皇太后(自己的母亲)和皇后也假模假式地称自己是“朕”吗?当然不会,但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可都是这么称呼的,显然作家、编剧们没有认真琢磨称呼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。
在现实生活中,因为不懂称呼而闹笑话的事儿更是不胜枚举,所以我觉得应该写这样一部书。
而当我到大小图书馆和各类书店,在茫茫书海中苦寻时,却惊讶地发现除了有两本词典之外,专门写中国人称呼的书几乎没有,这更坚定了我写这部书的决心。
我觉得完成这样一部书,比我写一部长篇小说更有意义,也更有文化价值。
七
中国人的称呼文化博大精深,真要把它写全写透的确很难,也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完成,所以我写这部书,不能求全求透。这部书也不是中国人称呼的词典或大全,它只是中国人须知的称呼,或者说是称呼的普及读物。
这本书的特色是作者从学者和作家的角度,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,通过观察社会现象,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描述了中国人称呼的历史发展脉络,在浩如烟海的古今称呼中,精选出几百条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称呼,然后深入浅出地用娴熟的京味儿语言,像讲故事一样加以分析和解释,使这些称呼变得“眉清目秀”,并且好认、好记、好说。
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的通俗易懂,风趣幽默的大白话,使本来枯燥的学术观点变得轻松自然。
由于对您所熟知或不熟的这些称呼一一溯源探究,所以会使您视野大开,在了解称呼出处的同时,也增长许多历史文化知识,可谓一举多得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部书在解说大量现成的称呼之外,还搜集整理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网络时代下出现的那些新奇的称呼,这些由热词产生的称呼,不但更新了我们的传统观念,也增加了这部书的时代感,提高了它的应用性,可以说这是一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步的书。
著名京味儿画家马海方得知我写此书,念及它对后人的影响,专门为这本书配画了插图,使这本书图文并茂,增加了它的可读性。
我们常说,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下一代,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叫人儿,不但会叫人儿,还要知道这些称呼承载的历史文化,这是每一个身为父母,身为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的责任和使命。
由于历史上的原因,许多长辈对一些称呼也是不知其所以然了,对称呼文化更是感到陌生,出于丰富自己历史文化知识的意愿,更是出于教育晚辈的目的,大人和孩子都很有必要看看此书。
但愿这本书能成为您的良师益友,期待读者能开卷受益。
(作者系作家)
标签: